这是“五福临门”的最初版本,到了汉代,桓谭在《新论·辨惑》中把五福改为“寿、富、贵、安乐、子孙众多”。五福是中国人美好的期待,在这其中,最重要的是对生命质量的重视。

一是寿,生命长久,能尽天年。《黄帝内经·天年》中讲的就是人如何长其寿,在中医看来,人理想的寿命应该是一百二十岁,之所以很多人不到天年就去世,主要是后天没有养成好的习惯。
二是富,富并非一定是家财万贯,有一定的经济基础、能在社会立足、保证生活质量即为富。
三是康宁,即身体健康,没有疾病;心情怡然自得,没有郁闷。
四是攸好德,“好德”即是高尚的德行,要不断培养自己的德行,让自己更完善,具备这种德行即为“福”。
五是考终命,主要指一生无恙,临终时心里没有挂碍,安详自在终其一生。如果说“寿”相对于早夭而讲,考终命主要是说人终其一生,能够完成安身立命的事业,盖棺论定之时能得到高度评价,不枉这一生。古人讲的五福,最重要的是终天命,即通过养身、修身来完成自己安身立命的事,而不是养得白白胖胖却一事无成。
自古以来,中国人极为重视养生。不过现在很多人不懂得这个道理,年轻时毫不惜力、拼命去赚钱、无止境地加班加点,攒出一大堆疾病;到中老年时,就开始拿积蓄的钱来买滋补品、养身体,活得又累又不健康。
传统讲养生,有两种养法:一是心养,二是身养。心养,就是心态要好,平和安宁。只有身心和谐的人才会乐观、自信、宽容,拿得起、放得下。心中了无芜杂,就很容易体会到从容自在,便少了很多疾病。气不顺则滞,血不顺则淤,心不顺则凝,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过度,便会带来各种各样的疾病。养生首先要养心,心的快乐、祥和、安宁、自在,无忧无惧,不悲不喜,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前提。
养身,是指身体的锻炼。不要一提到体育锻炼,就是跑步、打球之类的运动,而是要意识到锻炼的目的,是让身体更柔韧。这就需要注意锻炼的方法。每天清晨,在公园里都能看到很多老年人在锻炼,但是有的老年人用手把自己吊在树上,有的用脚踹树,有的用脊背靠树,这都不是正确的养身之法。因为年龄大的人骨骼是非常脆弱的,踹树、靠树等行为对身体的影响并不好。要知道,老年人锻炼不能再像年轻人那样剧烈,因为经过几十年的损耗,体内的元气、身体的机理都和年轻时不再相同,不能再拿年轻时的经验来运动。
养身要和养心结合起来。如果锻炼时,心里面有很多放不下的东西,左顾右盼,这样的锻炼效果会很差。如果心定气闲,慢慢走路、安静散步,甚至行动坐卧,都可以养身。

QQ帐号登录
新浪微博登录
微信帐号登录